学校简介学校领导办学成果办学理念校训校歌学校标志凤鸣文学教师作品校友风采竹中八景校园文化大事记载校园掠影校园快讯通知公告视频新闻高中考信息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党建动态党建工作工会概况文件汇编教代会文体沙龙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团队工作处室建设工作动态办公室处室介绍信息公告教学管理招生工作对外交流实验教学数字图书教务处处室建设工作动态教科室处室建设德育园地评先选优学生资助政教处处室介绍信息公告安办处室介绍信息公告教师园地教学科研艺术活动卫生防疫体卫艺处室介绍后勤动态总务处德育园地评先选优学生资助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物理教研组化学教研组生物教研组政治教研组历史教研组地理教研组体育教研组艺术教研组信息技术教研组心理健康教研组通用技术教研组教研组语文名师工作室数学名师工作室英语名师工作室化学名师工作室生物名师工作室政治名师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体育与健康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科普专栏招生资讯基金会简介基金会章程组织结构基金会党建基金会制度政策法规业务范围信息公开资助项目工作动态联系我们

多元文化视角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22 18:26

多元文化视角下,“家庭、学校、社会”

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研究

◇ 董代明

  本文从多元文化角度,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建构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组织结构图,希望能更好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实施。

关键词多元文化  家庭  学校  社会  阳光体育运动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信息的不断交流,体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发展下审视阳光体育运动,就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要求我们从多角度思考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将各种联系交叉的学科理论应用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运行模式,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开展实施。

2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2.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且普遍存在于事物之间,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在一定条件下稳定的关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正因为事物之间及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就要考虑互动联系的各个方面,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从人生长的各阶段所处的环境来进行阳光体育运动。

另外,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长要受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就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中的各种互动关系入手,研究人的本质关系。“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注重从体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来审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优化各种互动关系开展体育工作,从而使阳光体育运动向着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发展。

2.2系统论原理

著名学者贝塔朗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认为世界是系统的,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并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系统的“系”就是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统”就是要素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系统或事物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互动联系。当系统的要素之间协同配合时,可以使系统整体上产生出新质,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相加,它能产生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的新功能,使得整体功能得以优化,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和效益。人是社会的人,是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的综合,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人作为社会的以员,成长要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无论哪一方都无法单独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三方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动发展,形成合力,整体建构阳光体育运动大工程体系,通过内外运行机制的协调统一,才能共同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和实施

  2.3互动论原理

19世纪,著名社会学专家库利曾提出“镜中自我”、“参照群体”等概念,认为必须通过参照社会来认识自我,在认识社会时也必须参照自我,将个人和社会看作互动的两个方面。另外,社会心理学专家米德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他认为人不仅与他人“互动”,也要参与自身的“符号互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本质特征在于互动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在自我互动和与他人及社会的交往互动中实现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内容、形式、持续的时间等均会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必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同步进行,共同承担责任、互相推动、多维沟通、功能互补,才能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开展。

2.4人的主体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人是社会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及能动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认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发展人的素质,提升人的价值,逐渐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过程中,家长、学校教师、社会成员都有重要的责任,他们都是活动的主体,相互尊重各自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他们之间的和谐互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目的是通过互动,调动这一整体中各个体的主体性,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彼此相互作用,使阳光体育运动不断的推广、普及,让每个社会成员享受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价值与意义。

3、“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提出的现实依据

3.1国家的教育及体育方针政策的落实

最近几年来,党中央、教育部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995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详细全面的规划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学校课外活动,大课间,业余体育训练,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习惯,争取保证每天能锻炼一个小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后,全国各个地区省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如北京、陕西、江苏等省市对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贯彻国家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更好的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2社会及人的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各种教育、体育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信息化、开放化的社会,让单一的价值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冲击着学生的心理,让教育变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生活得多变性和复杂化,单靠家庭、学校、社会某一方的力量都不足以实现对学生完整的教育,需要有一种统合各方面影响的组织形式,结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完整体系,实现教育的目标。“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构建,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开放、互动、立体思维作为指导思想,把中学体育教育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将学校的体育教育与全民健身这一大背景相协调,将家庭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与社区居民健身活动联系起来,使阳光体育运动与学生出生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领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体育视野和领域向学校以外的家庭、社会范围拓展和延伸,符合国家体育方针政策倡导的全民锻炼、体育社会化、身体素质综合化提高和系统统筹体育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3.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06年以来,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在全国大范围的进行学生健康检测,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儿童多,眼镜儿童多,肺活量与耐力素质也严重下降,各项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健康的观念、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不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家庭成才观、育子观,仍然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对青少年健康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措施得不到落实,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证,青少年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的下降。另外,中学生成长中受到来自于学校内和学校外、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和非教育的、可控和不可控的、积极和消极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问题。中学阶段是人身心发展最快、变化最多、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国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建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委员会,对具体活动事宜、组织、经费、人员进行管理,使之合理化、有序化。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是素质教育的指向,不仅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管理结构体系,目的是为了充分的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 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

[2]何志文, 杨大宁.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1): 77-78.

[3]刘海涛, 王宜馨. 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背景、归因与实施举措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34): 556-557.

[4]闫秋霞.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8, (6): 26.

[5]刘海元, 袁国英. 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7, 14(8): 10-14.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昌巷178号  电话:0818-6221839
四川省大竹中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