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语文教学的四大转变发表时间:2017-11-22 18:23 大数据时代语文教学的四大转变 ◇ 江先进 【摘 要】大数据时代,教育正走向科学实证,因材施教成,个别教育成为可能,语文教学也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三方面革命,由模式教育转向个性教育,由满堂灌转向因人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关键词】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 教学观念 教学内容 评价体系 从2013年起,世界科技发生了一场大革命,大数据以网络时代的宠儿诞生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开始由宏观走向微观,每一个人建立数据成为了可能,中国也不例外。大数据已经深刻改变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育的影响尤其巨大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将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更能掌握学生的发展本质,更能预测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发现学生的个性,更能发现学生最缺什么,更能发现学生从事的职业等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教育正向科学实证转变。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其实,“大数据”在语文教学中也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 那么,面对大数据时代,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有哪些转变呢? 首先,语文教学观念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已长达数千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这几千年的几点,当然不缺珍宝,也有糟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传授新知识为主。不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设计,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程式化的道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又过于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 面对大数据时代,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大数据,针对“个性”定制课堂。 数据时代的到来,让语文学科能够借由前沿技术的发展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让跟踪每一人的数据成为了可能,从而让研究“人性”成为了可能。而对于语文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远离模式化教学,针对个性需要教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在大数据时代,作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一个学生个性的研究者,学生一进高中,我们就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数据既来源于初升高的官方信息,也有平时教学中凸显出的信息,数据尽量要完整,涉及到学生的认知结构、观念内容和组织。 继承传统,突破传统,发展传统,是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借助数据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利用数据充分认识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不做无用功。学生一看就懂的坚决不讲,学生看了也搞不懂才讲,要通过数据分析有多少学生需要讲,有多少学生讲了还不懂。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如果总用一种模式授课,至少有一半的学生是浪费了时间的,要么吃不饱,要么消化不了。只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根本性改变,语文教学才更有效,才能更大可能的满足更多的学生个体。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转变 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出现个人定制教材,教学过程中也将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懂得的不重复学习,应该懂得的必须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精髓,重视“双基”训练,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该背的必须背,该练的练到位,但不排除有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传统教法,为了高考成绩,急功近利,不分析教学对象需要什么。注重双基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注重学生个体认知能力的培养。一个模子烧出来的瓷器是没有个性的。 著名学者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他强调的不是名师指导,而是学者自己沉潜涵泳。南宋巨儒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这些古代的学者强调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去“涵泳”,去“精思”。如果反复做同样的练习,千篇一律的答案,学生什么时候来自我“涵泳”,什么时候去“静思”? 大数据时代,语文教学内容应该发生根本性变化。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来自传统经典篇目,有先秦诸子散文,有魏晋南北朝的诗赋,有唐诗宋词,有明清时期的小说,这些经典,有了几千年的不同人的阅读体验,我们通过大数据就可以了解不同人的评价,同一种认识有多少人,不同的认识又有多少人,学生自己有什么阅读体会。一本《红楼梦》就有数以万计的学者去研究,还将有不少的读者去阅读体会,随着时代变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发生改变,经典本身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数据显示的读者感悟也将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将成为教学的内容。 再次是教学方法手段的转变 教学方法上的最大变化是:大的课堂可能比目前的课堂更大,那就是MOOC,小的课堂比目前的更小,那就是网上自主学习的翻转课堂前期,一对一的远程辅导等。 在这里,笔者主要介绍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 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慕课具有规模大、课程开放、不受限制的网络课程。 翻转课堂,简单地说就是短视频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之所以备受喜爱,那是因为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短视频,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消化。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具有教学时间段、教学内容集中、资源容量较小、趣味性强、针对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转变 机器随机命题大规模试题抽样检测,随时捕捉数据作为检测依据,非一次性检测作为最终检测等。 一张语文试卷,它带给我们的数据是什么?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 105分,但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技术与耐心,我们还可以得到许多充满想象力的数据:可以是每一大题的得分,每一小题的得分,每一题选择了什么选项,每一题花了多少时间,是否修改过选项,做题的顺序有没有跳跃,什么时候翻卷子,有没有时间进行检查,检查了哪些题目,涂改了哪些题目……等等,这些信息远远比一个105分要来的有价值得多。不单是考试,课堂、课程、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这些大数据。大数据时代,语文阅卷走向了网络,每次考试结束后,电脑可以生成总分、平均分、各小题得分、每小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分数段等数据,如果是高考,每个省有几十万人参考,语文学科各种数据形成的就是大数据。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将经历数百次上千次语文考试(包括平时测试),如果语文老师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数据库,对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肯定会了如指掌 大数据时代,语文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分数,更需要跳过冷冰冰的数字去挖掘学生个体所体现出来的认知结构和观念组织。我们学校的杨标老师利用学生初升高进校时的成绩为基准,然后把高中各个阶段的考试成绩与这个基准或与前一次考试进行比较,得出每一个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名次升降、学习状态和认知结构的变化,每个学生每一个小题得分变化都有数据显示,呈现出每个学生哪些知识能力欠缺,哪些是该学生的强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 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长期主宰着老师和学生的命运,为了追求一个高考好分数,师生深陷题海战术,往往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书袋子”。为了改变这种存在极大弊端的终结性评价体系,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应该走向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方式,这样将更注重学生的过程与能力的统一。不少考生由于心理素质差,高考不能正常发挥,但他平时的能力不错,这样终结性评价就会吃亏,甚至会失去深造的机会。 总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完成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三大转变,由模式教学走向个性教学,由终结性评价走向过程评价,由单一的分数走向各项能力的考察。互联网给现代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带来了便利,给语文教学也带来了一片蓝天,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好这些有利的大数据。 [1]2013教育盛典:中国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新浪网。 [2]《大数据对教育意味着什么》,沈学珺,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9月。 [3]《大数据改变教育》,引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4期。 [4]大数据对于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014年8月1日百度文库。 [5]大数据如何影响教育,网易博客网易新闻。 [6]《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英】维克托.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7]《大数据时代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MOOC)》,吴文峻。 [8]《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蔡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