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刍议发表时间:2017-11-22 18:23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刍议 ◇ 邱绪胜 【摘 要】《世说新语》中的名句新“清露晨流,桐初引”的 “引”字富含深意,而对于这个字的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我认为,用“新桐初引”而不用“新桐初开”,既因“引”这个字比“开”更具有动感和形象性,又契合了初春时节春意盎然的力度和润泽感。“引”的使用,也涉及到取象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问题。 【关键词】引 开 濯濯 张力 取象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一句最初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李清照在《念奴娇》“萧条庭院”里照搬了过去,而朱丹枫先生在《四川文学》2012年第4期的一篇评论文章《清露晨流,新桐初引》里,有如此叙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初读宓月散文诗,脑袋里立即蹦出李清照词中的这一句。”有把这一句说成是李清照原创的嫌疑,这是应该注意的。 这一句,既有《诗经》四言的古拙,也有“四六”骈体的整饬,自然算得上千古佳句。今人对此有如此感悟和评述: 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的景致也带写进去了,而使人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句“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春日绝早的清晨,只是清晨的阳光映照着露水,只是露水妆点下的梧桐树刚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清灵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起那个虽有嫌隙、却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李清照大概也曾被这光景迷住,在她的一阕《念奴娇》中,把这一句原文照搬了过去。于是一颗露珠,从六朝闪烁到北宋;一叶新桐,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在宁静的思绪里晶莹透亮。(源自网络,作者九曜) 在这儿,还要作一个交代,上边引文中“却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之“老友”也算是“亦叔亦友”的王忱(王建武)。我于此主要想探究的是,“新桐初引”为什么要用“引”字而不是别的什么字。还是让我们先回到原典吧,原文如下: 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诸子集成》第八册《世说新语》第130页,上海书店1986年版) 把握任何一个词语,都离不特定的语境。如此看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一句就应该和后边的“濯濯”一词联系起来看。其实,“濯濯”本来是描绘“王恭”本人的。《晋书·王恭传》载:“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濯濯”是指有“光泽、清朗、清新、肥泽”,故韩愈在《南山》诗里有“濯濯吐深秀”之语,由“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到“王大故自濯濯”,二者之间有由物及人的思绪的自然过渡。这人和物之间,必然有共同之处。我认为,二者共同点就在于其“生气的灌注”。我猜想,用“新桐初引”而不用“新桐初开”,既因“引”这个字比“开”更具有动感和形象性,又契合了初春时节春意盎然的力度和润泽感。“引”,《说文解字》言:“开弓也。”徐铉说:“象引弓之形。”当然,后来就引申为“长”的意义。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桐初引”之“引”作者更多地想表现油桐萌芽时的“勃勃生机”,特别是此时此刻那一瞬间“引而不发”极难描绘的神韵?那含苞欲放的娇媚和肥泽?一个“引”字,极富于,因而也更加具有表现力。更何况仄声的“引”,可以对应上句平声的“流”,易于吟唱;暗地里,还有动感和力度上的和上一句“眉目传情”呢! 当用“引”而不用其他词语的溯源,也远不会如此简单归结;这就涉及到取象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问题,就是“近取譬”的问题。作为司徒左长史王濛的孙儿的王恭,官至前将军,曾先后两度起兵讨伐朝臣,算是上是军旅世家,用“弓失”之“引”,有刚健之气,也水到渠成,如此“若胸臆语”,也可谓身家事(在这里,我把这佳句版权归于王恭而不是刘义庆,自然缺乏必要的佐证,但归于战争频仍的魏晋,应该是没有错的)。而由含苞待放的油桐叶芽到弓失“引”之间,跨度不可谓不大。这也契合了钱钟书所言,喻体和本体,“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出自钱钟书的《七缀集》) 。而这样的佳句,也绝不会是在书斋里苦吟出来的,必然是外物和内心交融一瞬间灵光突闪的顿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