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呐喊》到《徬徨》发表时间:2017-11-22 18:23 从《呐喊》到《徬徨》 ——以我县鲁迅作品教学录相比赛为例探究中学鲁迅小说教学目标的确立 ◇ 杨 标 【摘 要】中学语文人教版只选了鲁迅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4篇小说,在这4篇小说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鲁迅从《呐喊》到《彷徨》的心路历程,了解鲁迅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鲁迅,热爱鲁迅作品,弘扬鲁迅精神的热情。作者去年组织了四川省大竹县中、小学鲁迅作品同课异构录相比赛,取得了大量的课堂教学的一手资料,以此来探究中学鲁迅小说教学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中学鲁迅小说的教学目标确立不能偏离课标要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特别不能偏离《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中学语文 鲁迅小说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教材的中学鲁迅小说由原来的6篇缩减到4篇,这在整体课文50%缩减的情况下,鲁迅小说算是缩减比例最少的,如果加强课外阅读的补充和指导,应该不会影响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及其作品的理解,那么,我们在这较少的作品阅读中,怎样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去认识鲁迅,去理解作品的主题以及艺术特色,这是值得系统研究的,本文拟就我县开展中小学鲁迅作品同课异构中《故乡》与《祝福》两课不同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为例,谈谈鲁迅小说在初高中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一、他们都确立了哪些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搞好鲁迅作品的教学,2013年12月,我县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全县的中小学鲁迅作品同课异构录相比赛,小学选取了第十一册《少年闰土》、九年级选取了语文上册《故乡》、高中选了必修三《祝福》),共有50人参赛,其中初中有19名,高中有4名教师参加比赛,我把23名中学教师的录相课进行了认真研究,集中记录了他们教学目标的确立。 《故乡》教学目标的确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题和人物形象方面 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的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 2.了解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3.体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立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4.分析小说人物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原因,了解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的渴望 5.学习鲁迅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6.了解旧社会人们痛苦的根源,从而使孩子们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 7.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8.引导学生把握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形象 (二)表现手法方面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5.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体味推敲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培养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爱动手、爱钻研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祝福》教学目标的确立有以下几个方面:(只有4个选手参赛) 1.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培养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2.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3.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语言,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 4.集体无意识与祥林嫂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5.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以及文章主题的作用 6.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二、怎样评价这些教学目标? 从以上列举的参赛选手教学目标的确立来看,多数来自于人教社的教学参考,那就是《故乡》一文就是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的衰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认识封建等级观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恶;体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立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学习用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祝福》一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进一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当然这些教学设计里面也有些新意比如《故乡》一文中抓住“希望”的含义来理解主题,《祝福》抓住集体无意识对祥林嫂的影响以及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来进行探究,应该是更切近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至于那些“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平等关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爱动手、爱钻研的能力”等简直就是些标签式的目标,与鲁迅小说在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关系甚远。在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立里面,我们很难看到对小说写作目的的探究,因此,就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小说的深刻主题,他们在教《故乡》与《祝福》时确立的教学目标可能都差不多,然而,这两篇小说分别出自于《呐喊》和《徬徨》显然在创作意图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应该让学生明白的,并且应该在初高中的教学中联系进来统一考虑,否则,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认识鲁迅的思想深刻以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变化,当然也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特别是在现在高中只有一篇《徬徨》中的《祝福》的情况下,更应该前后联系起来确立教学目标。 三、我们应该怎样来确立中学鲁迅小说的教学目标? 我认为,鲁迅小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课标对小说教学的要求,二是鲁迅小说在初高中小说教学中的意义、地位和作用,三是学生的认识结构。 (一)课标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要求。 1.初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整个课标“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只有两处,“小说”关键词只有一处。现引用如下: u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u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u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显然,九义阶段,没有强化文学的独立地位,是把文学与其他作品放在一起来教学的,因此不太强化其文学性,但强调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感体验和领悟作品内涵。不难想象,如果我们在初中教学鲁迅小说的时候,如果不对《呐喊》的写作意图弄清楚,势必错误理解作品内涵,误导学生。 2.高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小说”关键词28处,“文学作品”关键词7处。可见,高中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 现将有关的教学目标条目列举如下: u 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u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u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u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u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高中阶段基本上是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放在了重要地位,强化了文学的功能,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意义的把握,特别是谈及“知人论世”“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当时的思想动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这个目的。高中还强调了对文学艺术手法的学习。 (二)人教社教材是怎样在教材编写上体现的教学目标 《故乡》编排在初中九年级上的描写小看的小说单元,是鲁迅小说在初中的第二篇,其余两篇分别编在七年级上和九年级下在单元序言中这样写到: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在练习中主要围绕小说的内容(故乡的变化、作者的情感)、对我与闰土隔膜的理解、对新生活的理解、对“路”含义的理解和写作。 《祝福》编排在必修三第一单元,本单元选的是中外古今的小说,其余两篇为《黛玉进贾府》和《老人与海》,在其单元序中写到:学习本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在练习中主要探究祥林嫂的悲剧原因、分析人物形象。 (三)我对《故乡》和《祝福》两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者的理解,《故乡》和《祝福》两篇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比较全面地了解鲁迅思想从《呐喊》到《彷徨》的变化。 我们知道,《呐喊》是鲁迅先生为了不能忘却的那一部分“唤醒国民沉睡”的梦,又在《新青年》的鼓动下,“听将令”地带着“希望在于将来”的愿望,开始了“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写作。但由于“那里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因此,《呐喊》小说集所表达的主题,并不全是鲁迅自己的意愿,甚至是极为矛盾的,这在《呐喊》所选的14篇小说中都有所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对《故乡》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明白此时鲁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作者对儿时美好的故乡深情怀念,一方面又对现实中的故乡是那样的失望,但又不能不对它抱有希望,未来的故乡到底是什么样子,好像只能从儿时的故乡中找到一点影儿,所以,作者只有呐喊,寄托在“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理想中。这样学生就能更好能更好地理解“我”与闰土隔膜的苦闷以及对宏儿与水生寄托的希望,才能理解鲁迅当时希望的“路”。 所以,教学《故乡》一文时,对“希望”一词的理解,应该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只要紧紧抓住理解“希望”这个目标,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比较好。为什么要有希望?因为现实故乡让作者失望,哪些地方让作者失望?与从前的故乡比,环境、人物发生了的变化都让作者失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怎样才能变得更好?这些问题都是写作《呐喊》系列小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故乡》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听了将令的呐喊,不难理解“引起疗救者注意”的意图了。 初中共有三篇鲁迅的小说都选自《呐喊》都不同角度地表现了鲁迅先生这一时期的创作意图,《社戏》中的平桥村正是《故乡》中希望的理想农村,《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是想对那些现实社会中“看客”麻木不仁的人的呐喊。因此其它两篇的教学都不能离开《呐喊》的创作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呐喊》集中的创作意图,课外还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呐喊>自序》、《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 《祝福》唯一一篇《彷徨》中的选入中学的课文。在初中接触了几篇《呐喊》选文以后,学生对鲁迅小说的创作意图,艺术特色有所了解,但对作者写作《彷徨》这个阶段的思想情况及创作意图还不甚了解,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此时的鲁迅通过从1918年到1923年几年的《呐喊》已经发现,社会依旧,启蒙的将领们各自散去,寄托希望的青年也呈衰老状,慰藉自己的家庭伦理、兄弟之情也荡然无存,“呐喊”的激情再一次被寂寞、绝望、无路可走的“彷徨”取代。中已将关注的目光由《呐喊》中的他者投向了《彷徨》中的自我,在绝望中,鲁迅开始思索、反省、探索自我,在直面死亡中找到生的意义,反抗着绝望,韧性地战斗,同时也更理性地看清楚了知识分子。鲁迅将《祝福》排为《彷徨》的首篇,应该是具有特别的涵义的。从这一篇开始,鲁迅正式将自我作为小说观照的中心和重点。《祝福》中鲁迅在用平实的手法描写祥林嫂大半生生活的同时,又特意加入了“我”这个归来的知识分子形象,并让两人在相遇之后有了一次特别的对话,标志着“自我”在鲁迅小说中已经正式登场了,并且预示着在以后的小说当中,鲁迅将从对他者的关注转向对自我的拷问。因为经历了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鲁迅从早期的理想主义更快地进入了现实主义,从而完成了他早期思想的蜕变,也促成了“民族魂”鲁迅的形成。因此,对《祝福》一文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批判,这点在《呐喊》开篇的《狂人日记》中已经得到了表现,此时作者的重点已经不全在这里了,应该在《彷徨》中找到他的创作意图,所以,鲁迅在进一步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就是一个封建礼教,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有没有如自己一样的知识份子的原因?有没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因?这里对四叔这个老监生的塑造特别能看出,鲁迅的锋芒已经不是像《呐喊》中对封建礼教那样剑拔弩张了,而在反观自身,就连祥林嫂的死也与“我”也脱不了干系似的。因此,确立教学目标为探究祥林嫂死因是对的,但绝不能简单概括为封建礼教的罪恶,应该从多方面去思考,这样才能回到鲁迅的《彷徨》创作意图上来。 从课程标准来看中学小说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个了解作品思想意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学习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初中阶段,可以弱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欣赏,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到了高中就应该要求学生不仅会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还要能够掌握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在所选4篇鲁迅小说中,对比手法无处不在,不论是人物、环境,还是情节的先后都广泛运用对比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这是鲁迅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如《故乡》中儿时故乡与现实故乡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杨二嫂与闰土的对比;祥林嫂得知魂灵有无前后的对比,一次次被打击外貌神态的对比等等。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特别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无论是闰土还是祥林嫂在人物描写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都应是学习的重点。 现将《故乡》《祝福》两课的教学目标列表归纳于后:
(四)中学语文鲁迅小说的教学总的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中学语文鲁迅小说的教学总的目标应该是:熟悉所选篇目描写的典型环境和故事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分析来把握人物象形,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而了解《呐喊》《彷徨》写作意图,让学生认识鲁迅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艺术手法上,学习鲁迅小说的对比手法、人物塑中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等。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自序[A]. 鲁迅全集( 1)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致杨霁云[A]. 鲁迅全集( 13)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汪卫东.鲁迅的又一个“原点”———1923 年的鲁迅[J]. 文学评论,2005,1 . [4]彭定安.鲁迅: 创作心理与艺术世界( 下) ———思想与艺术的新阶段: 《呐喊》到《仿徨》[J]. 鲁迅研究月刊,1992,( 3) . [5]卢晓《从“呐喊”到“彷徨”的心灵历险》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 11 月第 46 卷 第 6 期 下一篇学校召开本学期教研工作会
|